在交通事故发生后,肇事方不但有义务及时停车抢救伤者、保护现场、等待交警处理,更应主动配合调查。但现实中,仍有部分驾驶人选择逃离现场,企图规避责任。那么,肇事逃逸是否构成犯罪?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,交通肇事后逃逸的,属于“交通肇事罪”的加重情节,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。如果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,且存在逃逸情节,一般会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;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,处罚更重,可能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此外,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也明确规定,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驾驶人,将承担全部责任。无论在民事赔偿、行政处罚,还是刑事追责方面,肇事逃逸都将面临最严厉的后果。特别是造成严重后果如重伤、死亡的,逃逸行为不仅不能免责,反而会被认定为主观恶意明显、社会危害性大的加重情形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“离开现场”的行为都构成肇事逃逸。若驾驶人因受伤需紧急就医,或事后立即报警并主动投案,通常不会被认定为逃逸。但如果刻意逃避、隐匿身份、毁灭证据,则很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
面对这类案件,专业法律支持极为关键。天津和然律师事务所长期处理交通肇事及逃逸类案件,能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提供专业法律建议,包括是否构成犯罪、是否有自首情节、如何减轻处罚等。同时,也可代理受害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,保障合法权益。
综上,肇事逃逸不仅可能构成刑事犯罪,还将面临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的多重责任。无论作为事故责任方还是受害方,均应通过合法方式处理交通事故,切勿心存侥幸。如遇此类情形,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,依法维护自身权益。